从《现代运动训练和马俊仁训练负荷安排的主要特征及对负荷原则的思考》一文, 看体育科研项目的立项
北京体育大学过家兴同志发表在《体育科学杂志》,1994年第4期上的《现代体育训练和马俊仁负荷安排的主要特征及对负荷原则的思考》一文,觉得此文里的内容对我们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战略,发展水平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在本文里所介绍马俊仁在训练负荷上的科学安排,对我们的体育科研项目上的立项是很有启示,下面谈谈体会和设想。
本文的第一句话就是"现代运动训练极其注重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这就十分明确地提醒了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人们,在运动负荷方面,除了要“极其注重”的重要性外,而且还要“极其注重”如何去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的施实。
现代竞技体育所表现的是注重运动负荷和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上。“运动训练过程主要是对运动员的机体施加负荷刺激,有目的地,有计划性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产生训练适应。”可否理解为“有计划地给运动负荷刺激,以求得达到内环境平衡,产生训练适应的目的”。在这里“计划”应是科学的计划,而不是盲目的计划;“负荷刺激”应是有轻度的过度疲劳负荷,因为“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打破机体内环境”实际上是通过超负荷的训练,提高机体各糸统的功能阈值达到最高竞技功能状态。超负荷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科学的安排,易引发疲劳综合症。极其注重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实际上就是在注重训练极限时的同时也要极其注重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训练的量、强度、时间;运动营养和营养品;休息(时间和环境);精神面貌(兴奋和抑制)等的科学安排是预防过度疲劳综合症发生的所必须要做的内容。
科学地安排负荷训练,在过氏的文章里介绍了马俊仁的成功经验:
1:负荷量的安排:
(1).负荷总量大大超过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
(2).专项强度大。
(3).训诫负荷节奏安排清楚,明晰。
2:马俊仁安排的科学性:
(1).大量和大强度的训练采取的是“少吃多餐”的办法。
(2 ) .有“练上去,调下来,提起来,养起来,冲上去”的方法和规律。
(3 ). 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和每次训练的具体任务。来确定负荷的数量,强度。如达不到要求是绝不允许的。
(4). 有自已的一套有效的运动营养保障机制和办法。强调运动员进餐绝对不能挑食。 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医药,配制成 专用营养补品。用以保持运动员的体力和心力,必须要使运动员的血色素值保持在15克以上。
总之,马家军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产生的效果,马俊仁从选材、训练、营养、恢复、管理(包括组织上、生活上、心理上等)都有独创性。而其中大量的,大强度的负荷训练的科学安排,营养和恢复是最重要的措施和手段。
马俊仁的成功经验,启发了在建立体育科研机构后所要着手进行的科研项目,任务的立项设计。 因此:1.选材上的数字化;2.负荷训练的数字化;3.运动营养的合理使用和营养补品的研制;4.疲劳恢复的施实和研究,应是要组建一个科研室和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任务。
在选材上的数字化也就是通过体格上的测试和运动素质上的测试,与教练员们的经验选材结合起来。
负荷训练的数字化也就是通过在训练中或训练后进行的脉搏、体重、血色素、血乳酸、肌酸、睾酮等测试后的数据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
要注重科学供需运动营养、营养补品的合理使用、科学的体能恢复三者是对负荷训练的积极保障的重要性。因为: 补充足够的运动营养,合理的、合适的负荷训练,舒适的、较快的体能恢复是培养一位优秀运动员的有效运转机制。
因此, 我们的体育科研机构组建后所要执行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应是:1.科学选材的测试。2.训练负荷的数据测定。3运动营养的种类和量的制定。4.运动营养补品的研制和服法的研究。5.消除疲劳、防治运动伤病的监督和防治手段。
科研机构人员的组成应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来定。但就目前所在的科研组员情况来看,就很难以执行、更谈不上完成任何一项科研科目的任务。因此 本人认为,1,2项除了有科研室的人员参加外还应有教练员的参与;3 ,4,5项可由医务人员来配合参与和完成。
医务室主治医师: 吴木水 1996年平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