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人体通过由摄食进入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全校师生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做好防护措施。
春季是四季豆上市的季节,四季豆含有甙类生物毒素,需用大锅烹煮加热至100℃以上10—30分钟才能其生物毒素消解。春季亦是菌类和蕨类食物生长旺季,在这里我们要谨防由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随着春季到来,雨水变多,空气潮湿,南方多发回南天,对于食物要注意防潮,谨防食物霉变引起食源性疾病。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和霉变食物中毒呢?
在学校食堂方面
1. 规范烹饪操作。学校厨师在烹饪四季豆、真菌类时,严格规范加工操作,将其烧熟煮透,增加烹煮时长,预防中毒。如四季豆要使其颜色由鲜绿变为暗绿,严禁急火短时快炒,更不要凉拌;烹制时间短、翻炒不均、受热不匀,毒素难于破坏,易导致四季豆中毒。
2. 加强食材把关。通过“入市必登”系统,实现食材采购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食品采购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3.健全应急方案。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并送医,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按规定报告相关部门,保护好现场,做好食品留样环节,保留剩余食物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做好密封存储。在预防霉变方面,食堂通过购买真空包装的大米,对于易受潮的粉状调味品装箱处理等,防止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若发现发霉变质的食物应立即丢弃处理。
5.避免交叉感染。食堂采用生熟分装,严禁生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
在个人方面
1.个人在无识别菌类能力时,做到不随意采摘野生蘑菇,谨防食用到野生毒蘑菇。有毒野生菇(菌)类常具备以下特征,如色泽鲜艳、形状怪异、分泌物浓稠易变色、菇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有辛辣酸涩等怪异气味等。常见的有白毒伞、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鹿花菌等。
2.在购买食品时“多问多看多查”,不购买未熟透或情况不明的食品,从根源进行保障。
3.增强自身文化知识建设,阅读科普文章、观看科普视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做好春季食源性疾病预防工作,防止学校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事故的发生,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